核心指标也“双标”,戏耍2大评级机构?桂林银行这波委托,亮了

2023-08-17 10:32:06来源:科技野武士

理论上,所有评级公司所采用的发行人数据都是相同的。然而,如果2家评级机构受发行人委托,采用发行人给出的2套不同的数据,都给出AAA评级,那么这算是银行业内的惯常现象吗?

有趣的是,这个假设就在现实中上演了,发行人叫桂林银行。


【资料图】

桂林银行始建于1997年,在20多年里获得了6轮融资,2022年9月末又完成第七轮增资扩股,募集资金101.61亿元,如今桂林银行的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元,一举成为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城商行。由此,桂林银行也是广西积极争取要在2025年之前上市的银行之一,就在8月10日,桂林银行在广西证监局办理了辅导备案登记,正式启动IPO辅导。

然而,作为一家发债的公众公司,近年来桂林银行所发布的定期报告始终“缺斤少两”,一些关键专项数据“隐而不发”,显得尤为神秘。如果这些数据属于机密,尚且可以理解,但对受委托的评级机构,桂林银行都给出的是不同的数据,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最近,桂林银行发布2023年半年度信息披露报告,从报告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桂林银行的整体营收和利润出现同比增长,一切看上去蒸蒸日上,只是同样略去了净息差、净利差、生息资产等多个评估银行业绩的关键指标。

信用减值损失增30%,资产质量下滑

根据半年报数据,桂林银行今年上半年营收58.12亿元,净利润18.2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75%和38.24%。从营收组成来看,其营收绝大部分靠贷款利息,上半年利息净收入52.24亿元,同比上涨29.53%;中间业务则出现亏损,净收入为-1.04亿元,同比下滑171.38%,利息收入比重上升到近90%。

换而言之,相比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和杭州银行等城商行,桂林银行在利率市场化面前,面对的是全行业息差收窄的趋势,净利润更容易受到利率波动不确定性的影响。

在资产质量方面,截至今年6月末,桂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68%,相比2022年末的1.54%,增加了0.14个百分点。从历年数据来看,2020年-2022年,桂林银行的不良率分别为1.69%、1.59%、1.54%,呈持续下降趋势。然而,今年上半年的不良贷款率出现明显回升,甚至重新回到几年前的不良率水平。

而且,桂林银行今年上半年的拨备覆盖率也出现下降,从2022年的142.36%降至141.48%,低于城商行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另外,在贷款总额提升的同时,桂林银行的信用减值损失的计提在大幅增加。2023年上半年,该行共计提信用减值损失17.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92亿元,增长29.64%,增幅超过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增幅。

另一方面,受信贷规模扩张,贷款质量下滑等因素影响,桂林银行的资本消耗较快。尽管2022年9月,桂林银行增资101.61亿元,桂林银行合并口径下的2022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2021年的7.65%一举上升到9.32%,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也大幅提升到10.33%、12.73%。但今年上半年,桂林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又出现了回落,合并口径下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依次为9.13%、10.08%、12.32%,资本补充压力依然不小,也难怪桂林银行频频发债。

横向对比,对桂林银行争当“广西上市行第一股”最有威胁力的北部湾银行,其不良贷款率一直控制得当。尽管该行半年报尚未出炉,但今年一季度末的不良贷款率仅为1.24%,去年年末也只有1.25%的不良率,远低于行业均值,桂林银行难以与之匹敌。

而且,桂林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还在持续增加。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7.5亿元,较年初上升约7.8亿元,上升了26.26%。

中诚信国际曾在《桂林银行2023年度跟踪评级报告》中指出,桂林银行为部分出现了短期资金周转困难但生产经营正常的客户办理了展期、借新还旧、延期还本付息、无还本续贷等贷款业务。这类贷款在整体经济下行的环境中,极易转化为不良贷款,2022年末,桂林银行这类贷款的余额已有200.31亿元,其中有11.07亿元转化为了不良贷款。桂林银行涉足的这类贷款,也让该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面临着资产质量下行压力。

股权屡被转让,经营数据成谜

虽然2021年和2022年桂林银行的净利润实现了高增长,却多次被挂牌转让股权,仅2022年下半年就有三次。

2022年8月,桂林银行第二大股东中广核资本持有的2亿股股权以8.8亿元的转让底价挂牌北京产权交易所进行转让。9月,广西桂东电力持有的全部5005万股股份以2.02亿元的转让总价在北部湾产权交易所完成公开转让。10月,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了一则招商信息,共1亿股桂林银行股份挂牌转让,披露起止日期为10月17日-11月5日,转让方信息未披露。

今年7月12日-8月14日,桂林银行又有8279.1082万股股份在北京产权交易所转让,转让方为广西鑫盟投资集团。

虽然原则上股东股权变更不会影响公司的上市,但在推动上市进程中,连续被几位股东挂牌转让大额股权谋求变现,很容易引发外界猜想,可能会对IPO进程造成一定阻碍。

更耐人寻味的是,桂林银行股份的转让方中广核资本、桂东电力和广西鑫盟投资集团均是国资控股企业,而且后两者都是广西当地的国资控股企业,要知道一年之前桂林银行刚被广西当地的国资注资。

而股东的套现行为,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桂林银行预期的表态,其中一部分原因或许跟桂林银行“神秘莫测”的经营指标有关。

众所周知,评估一家银行的业绩和预期,除了三大表之外,一些专项指标也极其关键,其中就包括净利差、净息差、生息资产、生息资产收益率、存贷比、集中度风险指标等,这些指标是国内上市银行股标准披露的信息,但是纵观桂林银行,近年来在其发布的年报和半年报之中,却丝毫不触及这些数据。

好在,桂林银行为了发债,委托评级机构对其评级,却披露了一部分数据,只是奇怪的是,桂林银行提供给中诚信和大公国际的却是2套不同的数据。

资料显示,中诚信和大公国际在今年7月3日都对桂林银行进行了主体评级,评级方式均为发行人委托,而且都给出了AAA评级,评级展望为稳定。

然而给出的2份报告当中,桂林银行提供给中诚信的数据是2020年净息差是1.44%,2021年未提供,2022年是1.96%。但是,桂林银行提供给大公国际的数据是2020年净息差是2.00%,2021年为1.96%,2022年是1.83%。

不一样的还有客户集中度指标,2020-2022这三年,中诚信披露的最大单一客户贷款/资产净额数据为6.73%、8.77%和6.49%,而大公国际披露的是7.24%、9.48%和6.92%。当然,贷款最大十家客户集中度,中诚信和大公国际同样给出不同的数据。

甚至连存贷比数据都不同。2020-2022这三年,中诚信披露的存贷比为78.25%、81.98%和84.08%,而大公国际披露的是73.99%、74.19%和76.43%。

值得注意的是,中诚信和大公国际都标注为合并的财务指标,且数据均为发行人所提供。

很明显,当下的桂林银行,虽然给出的数据相对较为惊艳,实际上仍然如一团迷雾,细究不难发现,在2019年7月份,大公国际和中诚信评级桂林银行的评级报告数据还相同,从2020年开始,大公国际和中诚信评级桂林银行开始使用不同的数据,巧合的是,正是从2019年10月份,王能不再担任桂林银行党委书记和董事长,而是由吴东担任董事长以及行长的工作,并且至今吴东都在担任董事长。

标签:

今日热门
More
返回顶部